在氣壓最低沉的日子裡,如何讓自己恢復覺知、重拾動力?
058. 在回不去的家鄉,把自己種回來
鉑金印相、宣紙、明礬、輕紗、光影、聲音,婉遒用這些物料和影像模擬出來的混沌潮濕的記憶片段,構建出一個時空錯置的獨特所在。視覺藝術的魅力很難用語言轉譯,我們順着她小時候學攝影的經歷,一路從她的家鄉瑞安聊到現在定居的香港,也聊了聊展覽內外與記憶有關的人事物。
056. 我們經歷的苦難可能是常態
隔離的日子並不好過:隨時緊繃的神經、逃離的負罪感、擔心連累身邊人的道德壓力、自己受難時無暇顧及他人苦難的焦慮……我們隔着兩個月的「時差」,聊了聊各自從重災區「跑」出來的故事和感受。
055. 說不清我是誰,讓我焦慮又自由
我和小我11歲的治霖有許多相似的標籤:合肥出生長大,在香港生活過好幾年,關心公共議題,也有着相似的價值觀。這種有趣的重疊和代際的差異,讓我們在身份認同這個不知從何談起、卻又關乎自我建立的話題上進行了一次有趣的對談。
053. 走,散步去 | 開小差
如果不知道怎麼是好,我就去散步,大腦完全放空,卻又能天馬行空地胡亂想任何東西。散完步之後,之前的爛攤子還是在那,但我卻至少恢復了一點和它面對面的力氣。這期開小差,我邀請你一起散步,假裝沿着江,吹着風慢慢地往前走,同時聽我說說最近在想的事情。
051. 讀了那麼多新聞,我想自己去看看
「如果可以親自去看看正在發生的事情,不知道會不會對新聞有不一樣的感受和判斷。」這是一種念想,也是過去一年生活在香港的體驗。當偶然得知有朋友的朋友親自嘗試,在封城之後進入了武漢,並且從個人視角做了一些記錄,我就按耐不住,撥通了這個打往武漢的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