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多了許多獨處的時間,整個人的生活變得非常向內:去菜場的次數超過了過去幾年的總和,把家裡轟轟響了六年的冷氣機給換了,買了張舒服的辦公椅,也開始學會品茶和燒耳機。不過,那些對於人生和職業選擇的迷茫都還在,「待辦列表」中有一大堆逾期事項不想去面對,時常就陷入焦慮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難以自拔。

在氣壓最低沉的日子裡,如何讓自己恢復覺知、重拾動力?我想到了靈性生活。

彩虹和畢然是朋友圈中少數在過有規律靈性生活的人。彩虹是宗教學博士,研究宗教十多年,卻是從2016年接觸到瑜伽開始,才從靈性生活的研究者變成了實踐者;畢然則是在一年半前,突然意識到自己長期處於一種很壓抑的狀態,在偶然讀到一篇文章後,開始了 Soul Searching 的歷程。她們是怎樣過靈性生活的?靈性生活真的會改變你的三觀嗎?向內探索的靈性生活會不會讓人變得犬儒?在這期節目中,我們一起聊了聊靈性生活之種種。

嘉賓:

彩虹畢然

製作/主持:

振宇

聊到的話題:
  1.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靈性生活的;
  2. Life Coaching 和靈性生活有什麼不同;
  3. 你是怎麼理解「靈性」和「靈性生活」的;
  4. 畢然、彩虹和振宇不同的靈修徑路;
  5. 宗教信仰可以是流動的嗎?
  6. 東西方語境對於靈性的不同認知;
  7. 不同宗教傳統對於身體的態度;
  8. 畢然在杭州的禪修經歷;
  9. 振宇在香港長洲島的靈修經歷;
  10. 靈修積蓄的能量,能夠回歸日常生活嗎?
  11. 如何在靈性生活中接納自己;
  12. 靈修生活如何改變了自己;
  13. 向內探索的靈性生活會讓你變得犬儒嗎?
  14. 靈性生活會不會有些負面效果?
???? Show Notes:
  1. 畢然提到 my little airport 的歌曲是《北歐是我們的死亡終站》
  2. 振宇提到泰澤祈禱(Taizé Prayer)是一種跨宗派的,在基督教與天主教中廣泛使用的靈修式崇拜。這種模式是依照修院靈修方式而模仿的靈修式的禱告方式。在泰澤祈禱中,會透過反覆、混聲詠唱《聖經》中的片段,「令人的心靜定下來,和別人、和天主都逐漸相融更深、更合一」。
  3. 入場音樂是 Eddie Vedder 的 The Long Road,出場音樂是 Neil Young 的 Heart of Gold
  4. 封面題圖的作者是馬來西亞插畫家 Zhi Kang Lim。
???? 彩虹錄完這期節目後寫下的靈修筆記:

靈性生活對戒律的修持沒有特別一貫的要求,非暴力不貪婪這些是原則,不是誡命。有人把它當作戒律,比如出家人,嚴格修持,那是自律的要求。而有人做不到吃素,也可以用愛自己愛身邊人的方式來實踐非暴力的原則。那種做不到很掙扎的感覺,可能是因為把持戒當做了目的,而不是修持的手段。

我剛剛練習的時候又想到了一點,自己靈修沒有特別多的經驗分享,除了修行淺,體悟不深之外,還有就是像自己大汗淋漓在墊子上扭呀跳呀的受苦,都只是為了自己。有些經驗不太能像基督教講見證一樣講出來,見證似乎預設了經驗的可複製性,帶有感化別人的目的。

靈修關注的還是自己,感受只有自己能理解,有些經驗和故事我自己說出來都覺得特別勉強。我有時候拍練瑜伽的照片發朋友圈一樣,凡是拍出來想要分享的都不是最好的狀態。自己一個人練習的時候才會意外地體會到特別美好的感覺。比如我剛剛練習找到一種特別輕盈的感覺,是我從來沒有體會過的。但這種感覺不會常駐。就好像你坐在船上觀鯨,不知道鯨魚會在哪一個瞬間浮現。鯨魚浮現的那一刻的驚奇體驗,帶來滿足,也讓人更加渴望它下一刻的出現。

這種觀鯨式的體驗我不只在瑜伽練習里找到過。我最喜歡的的哲學家是懷特海,讀他的書有時也有這種一瞬間的驚喜的體驗。靈修體驗是不太能計劃的出來的,有一種詩意的狀態。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