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期「開小差」中,掃地僧分享了她最近讀到一本書《瘟疫和霍亂》——鼠疫桿菌發現者亞歷山大·耶爾森(Alexandre Yersin)的傳記。

耶爾森的一生頗具傳奇,在年輕時就因為發現白喉的病原體而成為科學界的新星,但他卻不安於實驗室的平靜生活,先是前往亞洲擔任船醫,接着在越南建立窮人診所,後來更組成探險隊,跟隨當地人一起打獵、行醫。1894年香港鼠疫大流行期間,他又受命前往香港,最終在簡陋的條件下成功分離出了鼠疫桿菌。之後,他又回到越南,在芽庄建立實驗基地,研究建築學、物理學、力學及電力學、農藝學及化學,又開闢荒土,飼養動物、耕種作物,移植橡膠樹與金雞納樹到越南、養蘭養雞、進行天象觀察等,最後於1943年于越南芽庄去世。

他的一生其實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同時代的大多數人,都是「在不安和恐慌中,像水母一樣顫抖着度過」(《瘟疫和霍亂》作者語)。在充滿混亂與未知的時代洪流中,耶爾森是如何找到了平靜?

講述人:

掃地僧

製作:

振宇

耶爾森在香港堅尼地城的茅草屋,他在這裡成功分離出了鼠疫桿菌。
Show Notes:

1. 節目中提到的書是《瘟疫和霍亂》(Peste et Choléra),作者是 Patrick Deville,獲得了2012年法國著名文學獎「費米娜獎」;
2. 節目中提到的微生物學家是亞歷山大·耶爾森(Alexandre Yersin)、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羅伯特·科赫(Robert Koch)、北里柴三郎;
3. 節目提到的歷史事件是1894年香港鼠疫,這場鼠疫導致超過2000人死亡,三分之一的人口逃離香港。此後至1926年的30年間,鼠疫幾乎每年都在香港出現,總共導致超過2萬人死亡;
4. 背景音樂是 Julian Lage 的 Day and Age
5. 封面題圖是香港醫學博物館中的耶爾森像(Credit:Philippe Lopez/Getty Image)。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