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業游民」們真的不害怕失業嗎?這期節目,我們終於直面恐懼,談談自己想到失業最害怕的是什麼。是沒錢?職業生涯中斷?還是自我評價超低,沒臉出去見人?不過,自己嚇完自己,生活還得繼續。聽聽看「無業游民」的怕,也許你並不孤單。
選題/主持
楊靜
嘉賓
阿彬、振宇、庭煇
剪輯
阿彬
Show Notes:
- 片頭片尾音樂來自萬曉利的歌曲《下崗了》(收錄在2002年發行的專輯《走過來,走過去》中);
- 封面題圖來自韓國攝影師林應植1953年的作品《求職》
「無業游民」們真的不害怕失業嗎?這期節目,我們終於直面恐懼,談談自己想到失業最害怕的是什麼。是沒錢?職業生涯中斷?還是自我評價超低,沒臉出去見人?不過,自己嚇完自己,生活還得繼續。聽聽看「無業游民」的怕,也許你並不孤單。
楊靜
阿彬、振宇、庭煇
阿彬
Show Notes:
首先表白節目組!特別是楊靜,好喜歡你的聲音和幽默感。當然振宇和阿彬也很棒!
我自己目前在愛爾蘭都柏林做無業游民。去年從牛津的教育學碩士畢業,因為結婚了所以到都柏林生活(老公是程序猿在這裡工作)。因為簽證政策奇葩所以非常不好找工作,對自己的期望本來就比較高,而且很容易焦慮,所以剛過來的時候非常辛苦。自己也知道,如果回國肯定有更多工作機會,所以心理無數次想跑回國。但是因為更喜歡愛爾蘭的生活節奏,而且為了老公不用回國之後過勞死,還是咬牙堅持留下來了。無意中發現無業游民這個播客,真的如獲珍寶。
說到關於失業的恐懼,我覺得你們說的幾種情況我都很有同感。關於錢:雖然老公掙得錢還夠兩個人花,但是沒有為家庭的經濟收入做貢獻讓我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和社會價值。後來我逐漸意識到現在不能工作不代表一輩子無法工作;現在不賺錢不代表以後就沒法賺錢,而且人的價值也不只經濟價值一種。關於職業前景:我一直希望自己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但是職業生涯還沒正式開始就突然進入停滯的狀態讓我很慌張,擔心自己會被在國內的朋友同學們遠遠甩在後面。現在我在做一些志願者,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也能夠積累些經驗。
我在聽大家的故事的時候,發現我們深層次的恐懼都源於小時候的經歷。這些經歷不僅塑造了我們的性格,在長大後也常常阻礙我們成為真正的自己。比如,阿彬需要不斷地去照顧家人的感受、滿足家庭的期望,楊靜因為小時候的經歷而缺失對大環境穩定性的安全感,我自己也因為童年家庭的原因也缺乏對自己的認可和安全感,所以不斷地想證明自己的價值。我覺得,重要的是我們認識到這些影響,接納它們的同時努力認清那些是自己真正的需求,哪些是他人加在我們身上的。
還有我想告訴阿彬:不要覺得做主婦是拿不出手的,因為主婦也很重要,也很有價值。所謂Happy wife, happy life. 很多研究表明母親受教育程度是孩子發展的最主要預測因素。
嘮嘮叨叨說了好多。最後的最後,再次表白無業游民,很期待聽到你們更多的節目。
詩佳,謝謝你的來信!網站上第一次有聽眾給我們留言,還這麼熱情的表白和真誠的分享,太感動了。
特別謝謝你對我的肯定,因為你是學教育學的,似乎說起來也讓我更有信心一些呢。嘿嘿。雖然我是學神學的,但我常常有一種感覺,人生的不確定性,覺得我們會有很多遷徙很多遊盪。能通過這麼古典的方式(電波和書寫)彼此相認,找到同道中人,也許就是一種確認吧。
在都柏林生活會是什麼樣的體驗呢?好期待未來有機會能和你多聊一聊。
謝謝詩佳,最開心能逗樂你了。
我的經驗是做yesman,新的領域機會人群都可以試試,因為認識自我這個大工程很多時候不是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
都柏林很多好玩的事情啊,雖然愛爾蘭好貴!慢慢來,別著急,都會好的。
振宇原來是直男!振宇居然還是已婚!殘念!
對我來說對無業的恐懼是來自社會和自我認同上,覺得每天只在家裡耗着,不進行勞動產生價值是會讓我感到不安的事情(說不好聽也就是啃老)。但同時我也是又不想在一個沒什麼意思的崗位里度過一生,雖然我媽很希望我能像他們一樣進體制。但是我更希望的是進一步深造,去學想學的東西,最後有個高校的教職就挺好的。(前面節目我也都有聽)
雖然家裡也支持這樣的事情,但是我的學習能力不強,所以很難保證考研就能成功。之前就失敗了一次,現在畢業後進入“為中國而教”做2年的志願者教師,如果真的“學力有限”的話,我也想的是未來去某家NGO工作。不過對這個方向我媽是不太認同的,就連支教都是最後生米煮成熟飯才轉變態度的。
同時我也害怕疾病,因為看到太多人在朋友圈轉發水滴籌。我自己就加入了一個大病互助,還辦了一個意外險,每月100多,家裡也給交了醫保和養老保險錢。害怕青春被虛度,害怕老無所依,這將成為我今後長期的核心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