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业游民」们真的不害怕失业吗?这期节目,我们终于直面恐惧,谈谈自己想到失业最害怕的是什么。是没钱?职业生涯中断?还是自我评价超低,没脸出去见人?不过,自己吓完自己,生活还得继续。听听看「无业游民」的怕,也许你并不孤单。

选题/主持

杨静

嘉宾

阿彬、振宇、庭煇

剪辑

阿彬

Show Notes:

  1. 片头片尾音乐来自万晓利的歌曲《下岗了》(收录在2002年发行的专辑《走过来,走过去》中);
  2. 封面题图来自韩国摄影师林应植1953年的作品《求职》
Comments (5)
  1. 首先表白节目组!特别是杨静,好喜欢你的声音和幽默感。当然振宇和阿彬也很棒!

    我自己目前在爱尔兰都柏林做无业游民。去年从牛津的教育学硕士毕业,因为结婚了所以到都柏林生活(老公是程序猿在这里工作)。因为签证政策奇葩所以非常不好找工作,对自己的期望本来就比较高,而且很容易焦虑,所以刚过来的时候非常辛苦。自己也知道,如果回国肯定有更多工作机会,所以心理无数次想跑回国。但是因为更喜欢爱尔兰的生活节奏,而且为了老公不用回国之后过劳死,还是咬牙坚持留下来了。无意中发现无业游民这个播客,真的如获珍宝。

    说到关于失业的恐惧,我觉得你们说的几种情况我都很有同感。关于钱:虽然老公挣得钱还够两个人花,但是没有为家庭的经济收入做贡献让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社会价值。后来我逐渐意识到现在不能工作不代表一辈子无法工作;现在不赚钱不代表以后就没法赚钱,而且人的价值也不只经济价值一种。关于职业前景:我一直希望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职业生涯还没正式开始就突然进入停滞的状态让我很慌张,担心自己会被在国内的朋友同学们远远甩在后面。现在我在做一些志愿者,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也能够积累些经验。

    我在听大家的故事的时候,发现我们深层次的恐惧都源于小时候的经历。这些经历不仅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在长大后也常常阻碍我们成为真正的自己。比如,阿彬需要不断地去照顾家人的感受、满足家庭的期望,杨静因为小时候的经历而缺失对大环境稳定性的安全感,我自己也因为童年家庭的原因也缺乏对自己的认可和安全感,所以不断地想证明自己的价值。我觉得,重要的是我们认识到这些影响,接纳它们的同时努力认清那些是自己真正的需求,哪些是他人加在我们身上的。

    还有我想告诉阿彬:不要觉得做主妇是拿不出手的,因为主妇也很重要,也很有价值。所谓Happy wife, happy life. 很多研究表明母亲受教育程度是孩子发展的最主要预测因素。

    唠唠叨叨说了好多。最后的最后,再次表白无业游民,很期待听到你们更多的节目。

    • 诗佳,谢谢你的来信!网站上第一次有听众给我们留言,还这么热情的表白和真诚的分享,太感动了。

      特别谢谢你对我的肯定,因为你是学教育学的,似乎说起来也让我更有信心一些呢。嘿嘿。虽然我是学神学的,但我常常有一种感觉,人生的不确定性,觉得我们会有很多迁徙很多游荡。能通过这么古典的方式(电波和书写)彼此相认,找到同道中人,也许就是一种确认吧。

      在都柏林生活会是什么样的体验呢?好期待未来有机会能和你多聊一聊。

      • 谢谢诗佳,最开心能逗乐你了。
        我的经验是做yesman,新的领域机会人群都可以试试,因为认识自我这个大工程很多时候不是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
        都柏林很多好玩的事情啊,虽然爱尔兰好贵!慢慢来,别着急,都会好的。

  2. 对我来说对无业的恐惧是来自社会和自我认同上,觉得每天只在家里耗着,不进行劳动产生价值是会让我感到不安的事情(说不好听也就是啃老)。但同时我也是又不想在一个没什么意思的岗位里度过一生,虽然我妈很希望我能像他们一样进体制。但是我更希望的是进一步深造,去学想学的东西,最后有个高校的教职就挺好的。(前面节目我也都有听)

    虽然家里也支持这样的事情,但是我的学习能力不强,所以很难保证考研就能成功。之前就失败了一次,现在毕业后进入“为中国而教”做2年的志愿者教师,如果真的“学力有限”的话,我也想的是未来去某家NGO工作。不过对这个方向我妈是不太认同的,就连支教都是最后生米煮成熟饭才转变态度的。

    同时我也害怕疾病,因为看到太多人在朋友圈转发水滴筹。我自己就加入了一个大病互助,还办了一个意外险,每月100多,家里也给交了医保和养老保险钱。害怕青春被虚度,害怕老无所依,这将成为我今后长期的核心恐惧。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